孔繁森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四年了。岁月流逝,没有抹去我们对他的怀念。最近,我们再次学习他的事迹,阅读他留下的文字,深切感到,孔繁森所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,从根本上说,在于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,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,科学理论是他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源泉。
孔繁森从青年时代起,就以雷锋为榜样,认真学习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。17岁时,他被聊城地区技工学校推荐参军入伍,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,较系统地接受了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的教育。他用津贴费购买《毛泽东著作选读》,认真听部队领导讲解辅导,晚上还悄悄地在蚊帐里拧亮手电筒读书。后来,他被部队树为学习毛泽东著作标兵。他特别爱读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把一切献给党》等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。通过学习,他逐步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,认识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共产党的性质、纲领、任务和宗旨,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共产主义先锋战士。
进入新时期,他走上领导岗位以后,更加自觉地学习和实践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,努力锤炼自己。1985年,他担任莘县县委副书记时已过不惑之年,仍勤学不辍,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党校函授学院。三年学习期间,他边工作、边读书,按时完成了学业。他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,个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学员。他干一行、爱一行、钻一行,当宣传部副部长时,努力学习宣传理论知识。他白天和群众一起下地干活,晚上进夜校和大家一起学习,并进村入户搞调查研究,积累宣传经验,努力掌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。
孔繁森坚持学习的刻苦精神,值得效法。第一次赴藏工作结束后,他写信给在西藏工作的同志:“自从我回来后,没看过一次电影,一、三、五晚上我参加业余大学学习。”第二次赴藏到阿里工作时,他在一次讲话中更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。他说:“无论如何,必须高度重视学习,要有切实的行动。”他在阿里高寒缺氧、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,坚持看书学习,加强理论思考,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。他不仅自己刻苦学习,还经常鼓励身边的同志,“学习只要有毅力,一定能成功”;“专心致志学习,机会难得,机遇难得,切记”;“要抓紧看书学习,记笔记,一定要把时间利用起来”。孔繁森之所以这样重视学习,是因为他深深懂得:“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,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,就要善于学习。既要懂得相当程度的社会科学理论,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自然科学知识,特别是要懂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,要懂点历史以及教育学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……”
能否理论联系实际,学以致用,是搞好理论学习的关键。孔繁森自觉地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,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。
他第一次援藏,在岗巴县三年,走遍了海拔4700米高原的山山水水、乡乡村村。第二次进藏,他到拉萨的第二天便上了班,用4个多月时间到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大部分乡村民办学校进行调研。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,他积极采取措施,协调有关方面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,短短三年,使全市教育得到迅速发展。到阿里任职后,1992年夏天,地区的三个县十多个乡发生地震,冒着余震的危险,一连奔波七天慰问受灾群众。1994年阿里遭受特大雪灾时,他深入灾区组织救灾斗争,行程8000公里,几乎献出自己的生命。
他认真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,刻苦钻研业务,努力提高领导水平。1994年10月,孔繁森在一次讲话中说,“在以往学习中,我们有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,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够,明明有好的政策却不善于利用,明明有优势却不知道发挥,往往自己捆住了手脚。”他在努力学习、领会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的基础上,提出了符合阿里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。他还带领地委、行署领导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基层调研,把握寻找阿里地区贫困的症结。他说:“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转变观念,解放思想,步子迈得更大一些。”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,梳绒厂、水泥厂、鱼骨粉加工厂、地热电站拔地而起,给藏族人民开拓了致富之路。在他以身殉职的前四天,利用考察的间隙,他还写下了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十二条建议。
他加强学习,重在理论思考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。在拉萨任副市长期间,他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,先后提出了“把教育事业当成战略重点来抓”、“大力发展旅游业”等思想,并认真抓落实。同样,到阿里后,经过深入调查研究,找到了发展地方经济的五大优势,即区位优势、畜牧业优势、矿产品优势、旅游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。为了充分发挥出这些优势,真正改变当地穷困落后的面貌,他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,敢闯敢干,开拓进取。一条条发展经济的建议,一项项工作安排计划,无不反映出孔繁森同志求真务实、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才干。
孔繁森深深懂得,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,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指针,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。他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,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,从而使自己始终保持了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。孔繁森说过:“我1965年入党以来,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、改变过,不管是工作顺利的时候,还是党处于困难的时候,自己都能坚信党的领导,坚定共产主义信念。”唯其如此,孔繁森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共产党人的品格,牢固树立并忠诚实践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
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,不做坏事。孔繁森数十年如一日,始终如一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就是因为他有正确的人生观。具体表现在:一是舍己为人的幸福观。孔繁森在日记中写道:“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?”“能为他人解决点困难和痛苦,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”“我为能够两次进藏,帮助西藏同胞做些工作,心里感到由衷的幸福。”事实正是这样。看到藏族老乡生活困难,他慷慨解囊;看到藏族老人无依无靠,他嘘寒送暖;看到藏族群众缺医少药,他主动背起小药箱;看到藏族儿童失去双亲,他主动收养。孔繁森把藏族人民的疾苦看成是自己的疾苦,把藏族人民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。实践了他“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,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”的崇高人生追求。二是以苦为荣的苦乐观。孔繁森生在山东,长在山东,他主动要求赴藏工作,并非不知道西藏的艰苦;到边陲阿里工作,并非不知道那里环境的险恶,而是认识到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,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,越需要共产党人为之拼搏、奋斗、付出。“悲也是喜,苦也是甜”。孔繁森写下的诗句,正是共产党员苦乐观的真实体现。三是强烈的荣辱观和使命感。“阿里的贫穷,是我们的耻辱;率领群众致富,是我们的天职”。这就是孔繁森的荣辱观和使命感。孔繁森十分清醒地认识到,身为领导干部,带领群众消灭贫穷,走富裕幸福之路,是自己的光荣,辜负了党和群众对自己的期望和重托,是自己的耻辱。正是因为孔繁森有强烈的荣辱观,他才有与阿里人民同甘共苦,同舟共济,艰苦创业的使命感。
孔繁森时刻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导:“从现在起,到下世纪中叶,将是很要紧的时期,我们要埋头苦干。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,责任大啊!”时刻牢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领导干部要艰苦奋斗、清正廉洁的要求。因此,才能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,仍然恪守与人民患难与共的清贫,仍然视个人名利淡似狮泉河水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,他并非没条件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好一点,可他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,工作忙起来便是开水泡馒头。连身上穿的内衣都打着许多补丁。1994年7月下旬,他到北京向国家部委汇报工作,夏季的北京骄阳似火,热了就到有空调的商店里避一避;饿了就在街边的小摊上买碗面填填肚子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老是这样吃法,他动情地说:“想想灾区那些饿肚子的群众,大鱼大肉咱能吃得下吗?”孔繁森克己奉公,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把权力真正看成是党和人民赋予的,不能有半点滥用,兢兢业业地用来为人民谋幸福。当前,全党同志、全国人民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,深入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,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。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向孔繁森同志学习,像他那样努力学习理论,刻苦钻研业务,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,做合格的领导者。